今年12月25日,是业界著名的“光通信专家”——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15周年纪念日。自1999年创立至今,烽火通信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成长为风头正劲的翩翩少年,经历了很多磨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锻炼成长,从国内设备制造商中的“小兄弟”逐渐跻身行业中流砥柱,担纲国内外主流运营商网络设备供货主力,助力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15年,烽火通信卧薪尝胆苦练内功,自觉对标国际顶级设备商。从最初的5亿元销售规模到跨越150亿元大关,从光通信向信息化蓝海拓展,从国内领先到在海外声名鹊起,烽火通信正在以“新烽火,新选择”的崭新面貌走在跨越式发展的大路上。“新烽火”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奠定烽火持续多年茁壮成长的基因在哪里?近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武汉光谷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就烽火通信的技术、市场、产品、服务、转型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本报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呈献给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世界上最早的通信方式,是烽火。中国古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对这一事实的最好注脚。烽火通信创立的时候,创业者给公司起的这个名字也许就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烽火通信是中国第一根光纤的发明者,几十年来,光纤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媒介支撑起全球电信业的快速发展。
在通信行业,技术创新和经营企业几乎是两回事,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先驱成为先烈的惨剧上演了无数次。发明无线电报的马可尼公司如今已销声匿迹;发明移动电话的摩托罗拉公司也已经轰然倒下。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倒下的就更多了。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电信业大干快上的黄金时期,伴随电信运营业的迅速发展,设备制造业也在我国风生水起,一时间,“巨大金中华,烽火普天下”成为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的代名词。如今,华为、中兴成长为世界级电信设备商,烽火当仁不让成为国内主流供应商,而有些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从市场中消失。“剩者为王”,在强手如林、充分竞争的通信设备业中,能活下来的企业都堪称奇迹创造者,烽火正是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
创立15年,销售额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150亿元,企业规模翻了30倍;利润每年两位数增长,上市以来从未出现亏损;光系统设备位列全国前三,光纤光缆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在三大电信运营商服务后评估中多次名列前茅,获得含金量极高的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众多的辉煌业绩熠熠生辉,烽火通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正如一句歌词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就让我们循着烽火来时的路,探寻其15年来成功的内在基因。
底蕴深厚的“光通信专家”
说到“光通信专家”这个响亮的名号,烽火通信当之无愧。中国的光通信从烽火起步并没有丝毫的夸张。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就率先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中国第一套光通信系统设备同样诞生于此,一举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1999年,在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乘势而上,发起创立了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十年在光通信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底蕴,使得“掌握光通信核心技术”始终成为烽火通信区别于其他厂商的最鲜明特色之一。“依靠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这既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也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烽火通信副总裁兼cto 杨壮对记者说。
专注的背后离不开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一直以来,烽火通信将研发投入的比例维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准。2013年其研发支出达10.02亿元,同比增长25.83%,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1%。
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保障了烽火通信在历次技术浪潮的转型中稳居第一阵营,深入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脉搏则是烽火在市场上制胜的另一法宝。从目前火热的100g技术来说,烽火早在2007年10g和40g当红的时候就开始了研发布局,先后承担了“973”项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以及国家“863”项目“100g光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传输实验平台”项目,这不仅促成烽火在光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也让其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保持了市场领先。
sdn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被评论为将彻底颠覆电信网架构和产业发展。烽火通信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对sdn 技术的深入研究,并率先将其引入光传输领域。在今年9月的北京国际通信展期间,烽火通信引人注目地首次发布了sdon/sptn系列新产品和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目前,烽火通信已率先推出面向sdn演进的大容量citrans 690系列和fonst 6000系列产品,在部分省份已成功商用。此外,烽火通信还率先顺利完成了国际标准组织oif/onf在北京开展的传送sdn技术演示,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烽火通信作为中国光纤、线缆的发源地,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光通信事业的发展。在行业内,我们已经率先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棒制造技术,构建了光棒-光纤-光缆年产能3000万芯公里的完整产业链。作为民族光通信企业的领航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进我国光纤线缆产业良性发展、茁壮成长。”烽火通信副总裁蓝海表示。不久前,烽火通信的创新产品——动光缆,刚刚被试验证明具备66000次以上的反复弯曲、卷绕、扭转等机械性能,同时光缆的外护套可以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等多重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该产品被用于目前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此外,烽火单模拉丝塔拉丝速度现已达2800m/min,达到国内领先、全球一流水平;超100gbit/s通信光纤在降低衰减和增大有效面积两个重要方向上实现较大突破。该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单模光纤在1550nm波段的衰减系数达0.17db/km~0.18db/km,小于常规单模光纤的0.185db/km,光纤有效面积达133um2,等效衰减接近理论纯sio2芯单模光纤的衰减值。
据了解,在光纤光缆领域,烽火通信目前已经牵头制订了40%以上的国内标准,位居国内第一。而在国际标准上,烽火通信是itu-t、ieee-sa、bbf、tmf等多个标准组织的成员,并担任itu-tsg13q7主席等多个职位,在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变革实现增量发展
在走向市场之初,烽火通信恰好赶上了网络泡沫膨胀的顶峰时期,各类产品销售形势一片大好。“市场供不应求,工人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供货要求。”时任烽火通信副总裁的何书平表示,成立的第二年,烽火通信销售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销售额翻了一番,全员都加了薪水,不少人天真地认为“搞股份制不难,市场压力也不大”。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的2002年,随着全球网络泡沫破灭,市场需求急剧下滑,产品库存大幅增加,价格急转直下,烽火通信出现了业绩大滑坡,销售收入萎缩50%以上,利润也下降了一半多。更为严峻的是,恶劣的市场形势并未传递到公司员工身上,大锅饭的体制使他们并未将公司的命运与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临危受命担任烽火通信总裁的何书平充满担忧,“必须让员工有切肤之痛,才能真正树立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2002年,烽火通信进行了人力资源优化的首次变革,开始降薪裁员。
变革推行之初掀起轩然大波,许多人不理解国企色彩浓厚的烽火通信也会裁员、降薪,但公司管理层咬牙坚持下来。何书平认为,就是通过这次变革,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开始在烽火通信生根发芽。此后,几乎每隔两年,烽火通信就要进行一次内部变革,通过变革释放增长动力。在1999年~2009年,烽火通信共进行了5次改革,正是这些变革促使烽火通信真正从事业单位体制的科研院所向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迈进。
“前十年的变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组织的整体绩效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主要表现是个人绩效完成得不错,组织绩效却不理想,公司应对环境变化、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依然不足。”何书平说。
2010年,烽火通信再次启动新一轮变革——基于组织绩效提升的管理变革。以前,烽火通信的组织架构主要按照研发、市场、生产、服务四个环节划分,但各个环节“各扫门前雪”,每个部门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企业整体绩效却不理想。在这次变革中,烽火通信围绕光网络、光纤光缆、光配线、业务与终端四大产出单元重组架构,目的是让经营重心下沉,让各产出单元承担完全的经营责任,并对产品的最终经营结果负责。
为了激发各产出单元的积极性,烽火通信按照产出单元进行“战略绩效分解”。将任务分解与预核算体系、薪酬体系等挂钩,牵引资源投入一定要有增量产出。任务完成得好,利润空间越大的部门,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及费用,也能得到更好的薪酬。何书平认为,这次变革彻底扭转了员工的观念,从以前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同时,在产品与技术开发方面,烽火通信按照产出单元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财务五个环节,打造广义的“产品开发体系”。“研发要对产品的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负责。前一个环节要考虑后一个环节,后一个环节考核前一个环节,同时把销售收入按照一定权重纳入每个环节的考核,真正打通五个环节。”何书平表示,这使各产出线活力大增。
另外,在市场营销体系上,烽火通信一方面大力推进营、销分离,另一方面加强营、销、服“铁三角”协作,共同提升为客户服务的效率及能力。何书平表示,过去我们是营销混为一谈,实际上营和销并不一样,“营”的任务是让产品好卖,“销”的任务是把产品卖好,做好客户关系,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截至目前,这次变革已经推行三年,成效显著。烽火通信2013年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合同销售额超过110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2倍;净利润5.19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1.4倍。与此同时,变革也推动烽火通信国际化不断提速。2013年,烽火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2.45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3.2倍。
向“信息化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专家”转型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ott 业务对全球电信业带来了严峻挑战。设备厂商纷纷转型,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尽管在光通信领域地位日益巩固,但产业规模受限始终是烽火与业内强手之间难以填平的鸿沟。立足光通信,向信息化蓝海转型拓展,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成为烽火通信新的发展战略。
idc最新研究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信息化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3967亿美元,其中it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048亿美元,电信服务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1919亿美元。在信息化市场,烽火通信的目标就是成为主流整体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使信息化市场收入在烽火总体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据了解,烽火发力信息化蓝海市场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终端设备。近年来,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支持宽带、语音、iptv等多种服务接口的家庭智能网关正在向千家万户普及,而烽火正是推动这一潮流的主要力量。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烽火通信的智能家庭网关就规模进入了上海电信。如今,这一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还多次在跨国主流运营商的全球集采中中标,已规模打进南美、欧洲、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烽火通信家庭网关在全球已累计出货2000多万台;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2013年的家庭网关集采中,烽火通信的中标份额均排名第一。
最近几年,电信运营商都在发力建设视频等内容分发网络平台,同时也带来机顶盒等终端产品需求的增加,这也成了烽火通信的另一个市场机遇。据了解,烽火通信已经全面进入三大运营商iptv、ott tv等内容分发网络平台建设的集采序列;在机顶盒等终端产品方面,烽火通信在全球的商用规模已经超过600万端,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集采中排名稳居前两位。
行业网市场是第二个方向。“十一五”期间,烽火通信就提出在做大主业的同时,面向政企、行业网、家庭以及个人三大类客户进行新业务布局,并形成了家庭网络、综合视讯、移动信息化等新业务产品,在市场上开始规模销售。
据了解, 2011年年初,烽火通信整合优势资源设立了行业网营销中心,聚焦行业网市场。三年间,烽火通信在行业网市场的销售收入每年都增长50%以上,凭借在轨道交通、电力网等领域的持续发力,这一业务板块销售规模迅速突破1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也超过了10%。
烽火通信将通用的信息化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在各个行业市场突破性地应用,目前已经着手为不同行业和企业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定制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在广电系统,烽火通信的三网融合和ngb一站式整体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在全国多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落地生根”。在电力系统,烽火通信的行业信息化主导产品先后进入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干线工程,在上海电力三网融合等重大项目中也取得了一席之地,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烽火通信在布局第三个新的方向,这就是安全软件和云计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烽火通信前不久收购了“烽火星空”全部股权,而烽火星空主要从事网络安全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收购之后,烽火在软件领域实力大增,为各行业信息化提供整体利来国际app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烽火还投入巨资兴建数据中心,进军云计算,南京首期1000个机柜的数据中心即将动工兴建,而该数据中心的未来规模将达到10000个机柜的水平。
编者按:走过了15年历程的烽火通信,尽管年轻但已显示出罕见的成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意识,驱使这位出色的“光通信专家”不断迈出新的发展步伐。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伴随烽火通信一路前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传承“中国光通信发源地”的神圣使命,在持续变革的推动下,烽火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